兆边科技:用边缘计算重构智能交通,从上海标杆到全国布局
当京雄智慧高速的车流以 120 公里 / 小时的速度驶过 27 公里智能路段,路侧边缘计算设备正以毫秒级速度处理着每辆车的位置、速度数据,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 —— 这段通行效率提升 15% 的智慧路段,背后是兆边科技 “车路协同感控型边缘计算系统” 的技术支撑。这家从同济大学科研团队走出的企业,用短短几年时间将市场占有率从 2023 年的 13.04% 跃升至 2024 年的 36.96%,稳居行业第一梯队,成为智能交通边缘计算领域的隐形冠军。
从实验室到产业化:技术基因铸就行业标杆
兆边科技的起点,藏着智能交通领域 “产学研用” 协同的典型路径。创始团队源自同济大学车路协同核心科研力量,带着对 “交通数字化需要底层突破” 的共识,他们将实验室的算法模型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 —— 从边缘计算设备到 “同道 OS” 智能操作系统,从云控平台到路侧通信单元,构建起覆盖车路协同全链条的产品体系。
这种 “算法 + 硬件 + 系统” 的全栈能力,让兆边科技在重大项目中脱颖而出。在住建部与工信部 “双智融合” 上海试点中,其部署的智能路侧设备数量居全国第一,通过 “感知 — 决策 — 控制 — 评测” 全闭环 AI 系统,实现了城市交叉口 “车 - 路 - 云” 的实时联动:当系统识别到救护车驶来,会提前调整沿线信号灯为绿色通廊,让应急响应时间缩短 40%。该项目不仅成为国内首批通过信通院 SL3 等级测试的标杆,更奠定了兆边科技在行业的技术话语权。
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持续的研发投入。公司构建了由千张 A100 80G GPU 组成的超大规模算力集群,对百万级交通场景数据进行训练,使系统能精准识别行人、非机动车、网联车等各类参与者,在复杂混合流中实现 98% 以上的行为预测准确率。这种 “数据 - 算法 - 场景” 的深度耦合,让其边缘计算设备连续斩获沙利文 “市场占有率第一” 认证,相关成果更摘得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全场景落地:从高速路到机场,技术赋能多元交通
兆边科技的产品版图,早已超越单一的城市道路,延伸至高速、公交、机场等全交通场景。在广连高速,其边缘计算设备与 “同道 OS” 操作系统协同,实现了 200 公里路段内 500 余套设备的统一调度,通过 “区域协调 + 分布式控制” 策略,让大车流时段的平均车速提升 20%;在甘肃清傅智慧公路,系统针对西部复杂地形优化了感知算法,即使在沙尘暴天气,设备识别距离仍能保持在 150 米以上。
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改造更显技术温度。在常德公交都市项目中,兆边科技的车路协同系统让公交车与路侧设备实时通信:站台提前播报车辆到站时间,路口优先放行公交车辆,使公交准点率提升 35%,市民候车时间缩短近一半。而在拉萨智慧机场,其设备适应高原低气压环境,通过 AIoT 平台实现航站楼、跑道、货运区的全范围监测,保障了复杂气候下的航班起降效率。
截至目前,兆边科技的产品已在 23 个标杆项目中规模化部署,覆盖全国 16 个重点交通节点。这些项目不仅验证了技术的工程落地性,更形成了可复制的标准体系 —— 由其牵头制定的 “双编号” 车路协同系列标准入选工信部 2023 年百强团体标准,为行业提供了 “感知 - 决策 - 控制” 的统一技术框架。
生态协同:从单打独斗到产业共建
“智能交通的突破,从来不是一家企业的独奏。” 兆边科技的快速成长,离不开产业链的协同创新。公司已与百度智行、中交智运、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等头部企业建立稳定合作,在车路云一体化、智慧高速建设等领域形成互补 —— 百度的自动驾驶算法与兆边的路侧感知系统融合,让京雄高速实现 “车路双重冗余”;与中交智运的合作,则将边缘计算技术植入全国多个智慧物流园区。
入驻企知道科创空间,成为兆边科技深化创新的新起点。借助科创空间的 “大数据 + 大模型” 资源,公司能更高效地获取高校专家资源、前沿技术成果和科创情报,加速新品研发链路。这种 “外部资源 + 内部研发” 的协同模式,正推动其在多智能体群集智控、跨系统融合测试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。
如今,兆边科技已拥有 5 项国家发明专利、15 项软件著作权,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多项认证,近两年业务年均增长率达 190.93%。从上海的十字路口到西部的智慧公路,从城市公交到高原机场,这家企业用边缘计算技术编织起一张智能交通的 “神经网”。
未来,随着车路云一体化战略的推进,兆边科技的技术将渗透到更多交通场景 —— 当每一盏信号灯、每一段护栏都成为智能节点,当车与路的对话像人与人交流般自然,智能交通的 “中国方案” 中,必将有兆边科技写下的重要一笔。